癮影怡藝's Archiver

語泓 發表於 2010-10-9 01:36

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想象(Imagine)》

今天打开Browser(我的homepage设的是Google),发现Google的图标(doodle)变成了这个

[attach]5390[/attach]

点了那播放键,悠悠的歌声传来,不禁勾起我对大学时代的回忆:在某个暗夜里,当我在五四体育场狂奔时,随身听里放的便是这首《想象(Imagine)》。

对了,今天(10/9/2010)是约翰·列侬七十岁的生日,虽然他生命的休止符画在了四十岁那年。

1980年12月8日,应《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要求,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为列侬和他的爱人大野洋子(Yoko Ono)拍下了这幅暗示了双方关系的照片。当夜,列侬被一个粉丝枪杀。

[attach]5391[/attach]
(1981年1月22日发行的《滚石Rolling Stone》的封面)

[audio]http://shadowycave.com/media/Imagine.mp3[/audio]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以下是一篇对这首《想象》的介绍:

[color=Indigo]  1971年列侬和妻子大野洋子(Yoko Ono)住在英国乡下一幢豪华的别墅里。年初的某一天的早晨,列侬起床后在洋子的陪伴下,写下了《想像》的歌词。其音乐部分则是在他家那架着名的白色钢琴上写成的。

  后来在一次飞行途中,列侬又做了几处修改,在一张纽约希尔顿旅馆的便笺上写下了最后完整的歌词。歌词中没有“爱”或者“自由”这样的字眼,列侬也从没有想到要写一首圣歌(Anthem),但这首歌后来却成了一代人的圣歌。同年6月的某一天,列侬和鼓手Alan White(后Yes乐队的鼓手)和贝司手,德国朋友Klaus Voormann在自家的一间简陋的录音棚内录制了这首歌,列侬亲自弹的钢琴(一架Steinway)。制作人是着名的Phil Spector。他们一共录了3个版本,出现在唱片里的是第2个版本。

  列侬录音一向追求即兴,不惜牺牲准确性。一次他甚至把萨克斯风手吹错了调的伴奏用在了歌曲中。可这次他却格外认真,事先把歌词用大写字母工整地打印好,分发给录音乐手们。Spector后来为歌曲加入了管弦乐伴奏,一点也不喧宾夺主,这大概是Spector做得最好的一次。列侬业也曾试验过加入管风琴,但没有用上。Spector事后回忆说,他抱定决心要做一张能够“流行”的专辑,他没有食言。这张同名专辑于1971年9月9日出版,歌曲《想像》最高升到过公告牌的单曲榜第3名,专辑则最高达到过专辑榜的冠军。列侬评价说:“这首歌曲几乎是共产主义宣言式的,虽然我本人不是共产党员,也不属于任何运动……但是由于它披着一张流行的外衣,所以被大众接受了。我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只要抹上一点蜜糖,你的主张就可以容易地流传开来。”

  专辑出版后不久,列侬和洋子即移居纽约,但却遭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他们拒绝发给列侬绿卡。列侬和移民局苦斗了4年才获得了美国永久居留权。列侬似乎早有预感,他在歌中唱到:“Imagine there is no country, It isn't hard to do.”在谈到为什么要移居纽约时列侬说:“如果我生在古罗马时代,我就会住在罗马。美国是今天的古罗马帝国,而纽约本身就是罗马城。”1980年,列侬在他的罗马城被一个丧心病狂的歌迷枪杀。这张专辑出版30年零2天后,罗马城本身也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公众重新唤醒了对这首歌的热情。美国的公众媒体一方面充斥着《星条旗永不落》和《美丽的美国》这类“鼓动战争”的歌曲,另一方面,电台和电视台也接到了无数民众请求播放《想像》的电话,一时间这首歌在美国各地的流行及摇滚乐电台里到处可以听到。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方还竖起了一块广告牌,是由洋子花钱买下来的,上书:IMAGINE ALL THE PEOPLE/LIVING LIFE IN PEACE。在为911死难者募捐的义演晚会上,尼尔·扬(Neil Young)演唱了这首歌。当初他接到组委会的邀请后,一时想不出自己有哪首歌合适,还是他的妻子Pegi鼓动扬演唱《想像》。扬对这首歌的处理几乎完全按照列侬的版本,连弦乐部分都没有改动。只有一处:列侬唱的是“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扬唱成了“I wonder if I can,”这两人都是音乐界的巨富,这个改动可不是没有意义的!列侬后来解释说:“佛教徒们常说,要在思想上一无所有。简简单单地放弃所有的金钱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许多音乐界的名人对这首歌的评价也很有意思。“雄鹰乐队”的唐·汉利(Don Henley)承认,这首歌对于他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首很有安慰作用的歌曲,另一方面,这首歌也永久地和暴力联系在了一起。如果我们不能摆脱上帝和财产的束缚,我们就永远不会摆脱暴力的阴影。对于歌中有关宗教的那句歌词,汉利说,他很有共鸣,因为他觉得世界上的任何宗教一开始时都有着好的愿望,但最后总是被疯狂的人所异化。他觉得列侬本人是一个很看重精神世界的人,他不是反对精神世界的宗教,而是反对“有组织的宗教”(Organized Religion),只是歌词需要简洁押韵,不适合说“有组织的宗教”罢了。

  U2的波诺(Bono)曾说,列侬是他最欣赏的歌曲作者。这首歌他最欣赏的就是里面佛教的理念,即“想像之后是行动”。他不喜欢现在有的人把这首歌当作是新世纪(New Age)的圣歌,在他看来,这首歌告诉人们,你一定要先有一个想像,一个计划,然后则必须付诸行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而列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但这样想了,也这样行动了。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乐队的吉它手Tom Morello说,如果人们真的理解了列侬在这首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早就会在这个国家里掀起一场革命了。 [/color]

語泓 發表於 2010-10-9 09:30

列侬的照片

这张像极了Harry Potter:

[attach]5392[/attach]

这张长发,脱了眼镜可以演耶稣:

[attach]5393[/attach]

語泓 發表於 2010-10-9 09:31

[b]【转帖】新井一二三:Oh, no!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b]

[color=Indigo]    收到《万象》杂志第八十九期,看到拙作《银座(二)》正文和图片说明里,约翰•列侬太太的姓名,从本人写的“小野洋子”果然演变成“大野洋子”了,难免感到稍微惊讶。不过,追寻记忆,同样的事情以前也在我身上发生过:十多年前写给香港报纸的文章里讲到“小 野洋子”时候,也被好心的编辑改为“大野洋子”的。看来,英文的Yoko Ono,中文世界里的固定汉字书写法,已经很长时间是“大野洋子”。不过,这毕竟还是误会,本人希望能借此机会纠正一下。
    小野洋子一九三三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小野英辅(东京银行常务董事),祖父是小野英二郎(日本兴业银行第四任总裁),据说祖先是十七世纪丰臣秀吉部下的名武将,“日本七枪”之一小野镇幸。小野家名人可多,其中有洋子的伯父小野俊一(俄罗斯文学 家)之夫人小野安娜(俄国出身的小提琴演奏家)等。母系家谱也一样可观。洋子母亲小野矶子是安田财阀创始人安田善次郎的孙女,也是贵族院议员安田善三郎的女儿。出身于社会高层,洋子从小读当年专门负责贵族子弟教育的学习院;五二年上学习院大学时,在同期学 生当中有皇太子,即现在的天皇明仁;翌年随父亲赴美国在纽约定居后,才开始常用Yoko Ono这英文名字的。
    她家姓氏“小野”按照读音用拉丁字母拼写便是Ono。这跟另一种日本姓氏的读音相当接近。那就是Ôno(O字上面有长音符号)即“大野”。两者的区别只在于第一个韵母的长短而已:短音的Ono为“小野”,长音的Ôno则为“大野”。
    光是这一点,恐怕有些外国朋友觉得不容易理解。“小野”和“大野”怎么会是几乎同音呢?然而,在日语里面,这样的例子可不少。例如:笔者的姓氏“新井”,日语读音是Arai,这跟另一个日本姓氏的读音-拼写法是完全一致的;那竟然是“荒井”。也就是说,“新井”和“荒井”两个姓氏,听起来一点分别都没有。所以每次在电话上说明姓氏时候都得说:“姓Arai,是新旧的新,而不是荒凉的荒”。
    话归正传。“小野”和“大野”的读音本来就非常接近,但是有韵母长短上的不同,由母语使用者听来容易分别。后来却发生了人为的因素使情况彻底混乱。那就是不同的拉丁字母拼写法所造成的困惑。
    日本所谓的“罗马字”,即拉丁字母拼写法,广泛普及的历来有两套。最初普及的一套叫做“黑本式罗马字”,乃是十九世纪中来日本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James Curtis Hepburn创始的。他是苏格兰血统的眼科医生,跟二十世纪的银幕佳人凯塞林•赫本是同一家人;从前的日本人不能发出他姓氏中的促音来,干脆叫了他“黑本先生”的。他在日本一边从事医疗活动,一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创办了明治学院,一八六七年编写了历史 上头一部的日英•英日词典《和英语林集成》而在上海印刷出版。在这本词典里,他使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后来被称为“黑本式罗马字”,在日本普及到今天。
    外国人定的拉丁字母拼写法,由母语使用者看来,自有很多不合理不方便之处;情况类似于汉语的韦式音标。而且“黑本式罗马字”之发音规则,依靠英语的程度也特别高。于是一八八五年,音韵学者田中馆爱桔发表了“日本式罗马字”。“黑本式”和“日本式” ,比较起来各有长处和短处。一九三七年日本政府发布的“训令式罗马字”乃两个方案加以折中而订出的。此后,政府通过义务教育制度努力推广“训令式”。至今日本全国每一个小学四年级儿童都必须学的是“训令式罗马字”,而不是在社会上广泛通用的“黑本式”。
    “训令式罗马字”很难甩掉国粹主义的味道,因而不受知识阶层的青睐,包括政府高层内的国际派。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被美国军占领七年,统治者自然用起发音上接近英语的“黑本式”来。国家恢复独立以后,在政府外务省内,留美学英语的官僚向来 占主流地位。他们对“黑本式”有亲切感,嫌“训令式”跟英语拼写法的常规有太多出入。
    可能就是这么个原因,日本人申请护照的时候,必须用“黑本式罗马字”来拼写姓名的;如果用学校教的“训令式”写,外务省则拒绝办理。例如:好学生夏目漱石在学校学好了自己的姓名是Natume Sôseki,但是申请护照的时候,他非把姓氏写成 Natsume不可,否则不让出国。
    同样是中央政府的机关,文部科学省和外务省采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就是不一样。国土交通省管辖的路标也用“黑本式”。如今电脑打字也多数人用根据’黑本式”的日文转换系统。总的来说,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黑本式”完全压倒“训令式”。只有可怜的学 童们仍然被迫学几乎无用的“训令式”。岂不是教育官僚的形式主义害着无辜的儿童乎?
    但是,“外务省式罗马字”也跟原来的“黑本式”在重要的地方有根本性的不同。那就是“外务省式”没有长音符号。相比之下,之前的“黑本式”、“日本式”、“训令式”都具备长音符号的。
    具体而言,按照“外务省式罗马字”,短音的O和长音的Ô都是O,两者之间不加以区别。我们的夏目漱石同学也得把自己的名字从 Sôseki改为Soseki。
    这么一来,姓“大野”的人申请护照时候写 Ôno也遭外务官僚的否决,一定得改写Ono了。光看护照上用拉丁字母写的姓氏,“大野”和“小野”都是“Ono”,完全一样。根据护照去申请的正式文件如外国居留证或信用卡上,两者之间也没有分别。所以呢,外国朋友在英文刊物上看到Yoko Ono的名字,不知道到底是“小野洋子”还是“大野洋子”,也无法确认,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全归咎于日本外务省。
    为了“外务省式罗马字”最感头疼的,当然是包括“大野( Ôno )”和“漱石( Sôseki )”在内,姓名当中有长音韵母的人。太多国民提出了抗议,使得外务省最后非做出让步不可:自从二〇〇〇年起,允许姓名中有长音韵母者,在O字后面加个h而使其变成Oh了(但是仍然不允许使用长音符号 )。也就是,把Sôseki写成Sohseki。为了跟“小野(Ono)”分别开来,如今“大野”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Ohno。真的是Oh no!了。
    至于外务省为何如此顽固地拒绝采用长音符号,据我所知,没有公开而明确的理由。有人说,很多西方人不能分别韵母的长短,所以去掉了长音符号显得更加西方化,因而符合洋派外务官僚的口味。也有人说,其实原因挺简单,也完全是技术性的:当年外务省的打 字机不能在护照书页上的O字上面打出个长音符号来,于是懒惰的官僚与其去更换打字机,干脆发条命令取消了国民姓名里原有的韵母长音。Oh no![/color]

王露秋 發表於 2010-10-13 15:03

[quote]【转帖】新井一二三:Oh, no!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

    收到《万象》杂志第八十九期,看到拙作《银座(二)》正文和图片说明里,约翰•列侬太太的姓名,从本人写的“小野洋子”果然演变成“大野洋子”了,难免感 ...
[size=2][color=#999999]語泓 發表於 2010-10-9 09:31[/color] [url=http://www.shadowycave.com/discu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6748&ptid=600][img]http://www.shadowycave.com/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color=DarkSlateBlue][size=3]
謝語泓的帖子。
[/size][/color]

錢易 發表於 2010-10-14 23:27

記得前輩王之一老先生的日本名叫大野一, 他拼給我看過, 是 Ou No Ichi.  到底是Ohno 還是Ou No??

語泓 發表於 2010-10-15 01:37

[quote]記得前輩王之一老先生的日本名叫大野一, 他拼給我看過, 是 Ou No Ichi.  到底是Ohno 還是Ou No??
[size=2][color=#999999]錢易 發表於 2010-10-14 23:27[/color] [url=http://shadowycave.com/discu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6841&ptid=600][img]http://shadowycave.com/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从新井的那篇文章看,大野应该是Ohno。又向在日本的朋友请教核实了一下,大野可以拼成Ohno和Oono,Ouno倒是第一次听说。

另外那个日裔巴西歌星,小野丽莎(小野リサ),拉丁名是Lisa Ono。:)

MyRa 發表於 2010-10-15 12:19

谢谢分享!Love the song!!! :)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