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影怡藝's Archiver

語泓 發表於 2008-4-7 22:43

花落何处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在拍这张照片时,不禁想起那首著名的反战歌曲《花落何处(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語泓 發表於 2008-4-7 22:58

[audio]http://shadowycave.com/media/whatfg.mp3[/audio]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gone to young girl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gone to young men,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gone to soldier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and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a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and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gone to flowers, every one!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oh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語泓 發表於 2008-4-7 23:21

这首歌原作者是有美国民谣之父之称的Pete Seeger。据说Pete在飞机上阅读《静静的顿河》时,突然有了灵感而创作了这首最伟大的反战歌曲。小说开头写顿河岸边的一个哥萨克村庄,时间是二十世纪初,村中的一些年轻人正要出发到白军营地去,他们不久将卷入俄国的内战。其中一位哥萨克的妻子正唱着摇篮曲哄孩子入睡:“鹅在什么地方啊?——进芦苇去啦。”“芦苇在什么地方啊?——姑娘们砍掉啦。”“姑娘在什么地方啊?——姑娘嫁给哥萨克啦。”“哥萨克在什么地方啊?——上战场去啦……”

这首歌演绎的版本极多,其中有“民谣女皇”Joan Baez,Brothers Four,美国乡村音乐的常青树Dolly Parton ,华人流行乐界的齐豫,区瑞强也有翻唱。这里选的是大家最熟悉的Brothers Four的版本。:)

語泓 發表於 2008-4-7 23:32

关于Pete Seeger,转一篇文章,作者不详 :(

[color=Black][size=4][b]常青的记忆 ——记美国民谣之父Pete Seeger[/b][/size][/color]
  世上万物都有属于它的季节,然而会不会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每一季的繁衍与衰荣?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民谣领域里,美国民谣之父Pete Seeger(皮特·西格)一定是这样一股力量。   

  Pete Seeger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和作曲家,母亲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受家庭的熏陶,Pete从小就萌发了对音乐的无限兴趣,并逐渐形成了政见自由的主张。在父亲忙着从国会图书馆转录各类音乐、编辑大量音乐刊物的时候,年轻的Pete却梦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他眼里,音乐不过是一种隐喻和载体,服务于个人乃至社会的自由。以后,他组织了民谣史上赫赫有名的“纺织工”乐队(The Weavers)。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猖獗一时,Pete被列入了黑名单,可幸运的是这时他遇到了爵士、布鲁斯音乐发掘者约翰·哈门德(John Hammond)这位颇具慧眼和胆识的伯乐签下了这支乐队。从此,Pete Seeger开始了他半个世纪的音乐之旅。   

  从最初的“纺织工”乐队起,Pete就坚持制作纯正的民谣。这一点反映在他选用的乐器上,即便在日后,民谣被普遍化的阶段里,他依然矢志不渝地使用着原声吉他与班卓琴。确实,要配合他清澈、透亮的声线和时疾时缓、富有张力的演唱风格,复杂远不如简单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创作上,他反对制造权威,主张音乐的魅力在于富有个性色彩的诠释,这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态度令后世的音乐家敬仰不已。最让人叹服的也许应该是Pete的现场表演,他总爱在歌曲中插入白口,准确地说是与听众的交谈——从街角的艳遇到童年的回忆。这样,演唱者与听众间就不再停留于单向的“施”与“受”的关系。Pete用他顽童般的调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常青的记忆。

    纵览Pete Seeger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世界各地贫苦人民的体恤与关怀,还有那份作为民谣歌手与生俱来,而又忠贞不渝的对正义与自由的呼唤。1962年,他曾以一曲“花落何处”(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公开表达了对冷战的厌恶。这一大胆而又叛逆的举动所付出的代价是,Pete被禁止参加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ABC-TV)举办的民谣演唱会。但是,当一代代人一面马不停蹄地感受到来自经济大萧条、干旱、核威胁的恐慌时,一面也在Pete Seeger的音乐里找到了生存与面对的勇气。甚至在南非种族隔离的血色天空下和三K党出没的田纳西州的阡陌间,都有过Pete Seeger无惧的身影。   

  无奈的是,民谣歌手们天生学不会政客们那套纸上谈兵,面对生灵涂炭的悲剧,他们奉献的仅仅是用精美旋律包装下的一剂安慰剂——人,又怎么可以依靠钻木取火来融化冰冷坚固的现实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Pete的反抗是顽强的,同时也是苍白无力的,剩下的只有成熟地学会用音乐来调和多舛的命运,而不是去反抗。也许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晚年的Pete如同一艘迷途知返的航船,不断远离狂热,驶向宁静的音乐本身。他开始为孩子们写歌,与其它歌手乃至歌迷切磋沟通对音乐的理解以及组织举办民谣艺术节。1992年的费城民谣节上,他集合了65位家庭成员登台合唱,那种手足同堂、亲密无间的场面堪称民谣史上的经典瞬间。   

  谈到Pete Seeger对后世民谣艺术家的影响,不可忽略的是他的妻子Toshi Seeger(托施·西格)。1950年,Pete与Toshi在一间可以俯瞰哈德逊河(Hudson River)的小木屋中共结连理。这对热忱与慷慨的夫妇吸引了不少造访者,每每使小木屋洋溢温情与火花四溅的旋律。这间小木屋渐渐成为许多美国音乐家由南向北寻求灵感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站。   

  1996年1月17日,Pete Seeger作为60年代的著名歌手入主摇滚名人祠。30年过去了,许多东西都被推翻重新估计,而“我们必将渡过难关”(We Shall Oversome)这首Pete 30年前的名曲已飘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许多人仍然在太阳底下,一边吟唱它,一边争取着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果你相信音乐有超脱自然的魔力,也许Pete Seeger已化身为哈德逊河上空最亮的一颗星,在漫无边际的茫茫黑夜里,照亮了那条由聆听者心灵通向小木屋的捷径。

[attach]1500[/attach]

“I Have Sung in Hobo Jungles, and I Have Sung for the Rockefellers”: Pete Seeger Refuses to “Sing” for the 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 (HUAC)

語泓 發表於 2008-4-7 23:41

a salute to Pete and the movement of which he was a part. :)

[[i] 本帖最後由 語泓 於 2008-4-7 23:42 編輯 [/i]]

摩西 發表於 2008-4-8 11:50

醉卧花丛!:lol

[img]http://www.shadowycave.com/discuz/attachments/month_0804/20080408_de9a68382cb39970089emSNFYlccDO46.jpg[/img]

語泓 發表於 2008-4-8 21:45

[quote]原帖由 [i]摩西[/i] 於 2008-4-8 11:50 發表 [url=http://shadowycave.com/discu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729&ptid=178][img]http://shadowycave.com/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醉卧花丛!:lol
[/quote]

应是刘伶的骸骨。:lol

《晋书 列传十九 刘伶》:
[color=Blue]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color]

語泓 發表於 2008-4-9 22:47

这首歌一唱三叹,循环往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典型的民歌风格。这也是《诗经》那些篇章里最常用的手法。如大家熟知的《秦风.蒹葭》、《周南. 關睢》,再比如这首《王风.黍離》:

[color=Navy]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color]

錢易 發表於 2008-4-22 16:34

謝謝語泓.:victory: :victory: :victory: 這麼久才回這個帖子實在是因為這裏的內容太豐富, 一時半會ㄦ消化不了.:lol

感覺這帖的話題很適合作為比較文學的論題. 像中外民歌論述之類的.

記得從前翻到過詩經的俄譯本, 當時感覺比中文詩經要易懂很多.:)  其實俄國民间诗歌也是一唱三叹,循环往复.

一直都不太喜歡民间诗歌體. 看起來洋洋灑灑的一大篇, 重要的話還真沒幾句.:Q

就像这首《王风.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color=DarkGreen]苗[/color]。
行邁靡靡、中心[color=DarkGreen]搖搖[/color]。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color=DarkGreen]穗[/color]。
行邁靡靡、中心[color=DarkGreen]如醉[/color]。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color=DarkGreen]實[/color]。
行邁靡靡、中心如[color=DarkGreen]噎[/color]。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三段只差了八個字, 這樣寫作感覺混得很兇,:lol  也太沒挑戰了. 當然, 這是玩笑話了.  :lol

詩歌詩歌, 詩從來是配樂而歌的歌詞. 誠如語泓提到的: [color=DarkSlateGray]最初的诗也是为音乐而存在。《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color]

詩經分 “風” “雅” “頌”三類.
“風”是周代各地的民間哥謠.
“雅”是周人所謂的正聲雅樂, 又分小大雅 . 小雅是貴族宴饗時的樂歌, 大雅是諸侯朝會時的樂.
“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

然而世代更替, 音樂失傳, 就只剩下詩歌. 感覺詩詞是歌的骨幹, 而音樂則是歌的魂魄. 詩經是周朝歌曲的殘骸. :lol

聽着這首《花落何处(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覺得好聽. 原來民歌的歌詞還真需要重疊的字句, 加上回環往复的吟唱, 方能一往情深, 低迴無限. 想必配了曲子的詩經也會讓人有類似的感動吧.

記得很多年前去山東曲埠的孔廟時, 正趕上祭孔, 所伴的音樂據說正是當時魯國的古樂, 聽着十分美妙 .  在往後的日子裡, 那音樂常常會在我耳畔縈繞. 於是覺得孔子听韶乐後所說的“三月不知肉味”,應該不算太誇張. :D :D

liansongchen 發表於 2008-4-23 09:10

很喜欢语鸿这样的声色诗文[color=RoyalBlue]一网打尽[/color]的作品, 只是含金量太高,连易姐[color=RoyalBlue][/color][color=RoyalBlue]一時半會ㄦ[color=Black]都[/color]消化不了[/color],我等没文化的要吸收到点滴精髓恐怕要猴年马月的工夫。反战的情结好像也在这平凡的日子里隐隐地越结越大,看看,油价天天标长,裤带越勒越紧。无奈,把油拿来出口气,糊奏一首[size=5][color=Red]打[/color][/size]油诗,

[size=4][color=DarkOliveGreen]现代人的塑身[/color][/size]
[color=Navy]腰包为什么缩水了
票子被原油洗走了
原油流到哪里去了
原油被废气带走了
废气飘到哪里去了
废气被心肺吸走了

胸围大了
腰身瘦了[/color]

[[i] 本帖最後由 liansongchen 於 2008-4-23 09:26 編輯 [/i]]

語泓 發表於 2008-4-23 19:26

[quote]原帖由 [i]錢易[/i] 於 2008-4-22 16:34 發表 [url=http://shadowycave.com/discu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54&ptid=178][img]http://shadowycave.com/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謝謝語泓.:victory: :victory: :victory: 這麼久才回這個帖子實在是因為這裏的內容太豐富, 一時半會ㄦ消化不了.:lol
[/quote]
[quote]原帖由 [i]liansongchen[/i] 於 2008-4-23 09:10 發表 [url=http://shadowycave.com/discu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2&ptid=178][img]http://shadowycave.com/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很喜欢语鸿这样的声色诗文一网打尽的作品, 只是含金量太高,连易姐一時半會ㄦ都消化不了,我等没文化的要吸收到点滴精髓恐怕要猴年马月的工夫。[/quote]

谢易姐、Dr Chen,过奖了。:L


[quote]原帖由 [i]錢易[/i] 於 2008-4-22 16:34 發表 [url=http://shadowycave.com/discu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54&ptid=178][img]http://shadowycave.com/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一直都不太喜歡民间诗歌體. 看起來洋洋灑灑的一大篇, 重要的話還真沒幾句. [/quote]

您要是作了报章主编,的要同情那些给您投稿的,都是算字数的,混口饭不容易呀。:L :lol

不过估计孔老夫子编辑整理《诗经》时,大概已经有把年纪,才能欣赏这种喋喋不休。:lol :victory:

語泓 發表於 2008-4-23 19:34

[quote]原帖由 [i]錢易[/i] 於 2008-4-22 16:34 發表 [url=http://shadowycave.com/discuz/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54&ptid=178][img]http://shadowycave.com/discuz/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其實俄國民间诗歌也是一唱三叹,循环往复.
[/quote]

您这感觉很准,这首《花落何处》的原本还真是哥萨克民歌。:victory:

云漫 發表於 2008-12-8 18:07

This song is one of my all time favorites since college days.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